川普政府未來對台灣與中國政策的持續矛盾與不確定性
川普政府的挑戰在於,以不讓兩岸關係進一步出現負面效應或導致中美衝突的方式,調整美國對台灣與中國的政策 作者:司徒文 (William Stanton) 川普(Donald Trump)勝選約滿兩個月,但在外交事務方面和其他諸多政策領域上,新政府仍呈現出不確定性乃至矛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川普政府對台灣與中國的未來政策走向。 關鍵外交政策人事任命並不聚焦於亞洲、台灣或中國 總統當選人川普已經發佈一些關鍵任命來處理外交與貿易政策,假使這些被提名的人都能得到參議院同意,要評估這些任命案對美國與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具有什麼意涵仍相當困難。 川普所任命的外交政策高層人士欠缺對亞洲的接觸與經驗,這符合川普在大選期間外交政策所強調的重點。在絕大多數案例中,他們的經驗與知識僅限於俄羅斯、中東、伊拉克戰爭、敘利亞、阿富汗,或恐怖主義問題。其中包含:長期和俄羅斯從事能源交易並據報導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很親近的提勒森(Rex Tillerson) 將出任國務卿;長期在中東服役的馬提斯(James Mattis)將出任國防部長;軍旅生涯最後一站在波斯灣戰爭擔任軍官的蓬佩奧(Mike Pompeo)將出任中央情報局局長;以全力關注中東、特別是伊斯蘭恐怖主義威脅而聞名的佛林(Michael Flynn)將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被提名出任駐聯合國大使的海莉(Nikki Halley)顯然毫無外交經驗。被提名為交通部長的趙小蘭是參議院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的夫人,她出生於台灣,因此被認為是川普內閣中可能替台灣說話的人。然而在2009年10月她訪問台北時,與她會晤的人很明顯感受到她對台灣所知有限。8歲就離開台灣的她,也不會說國語。 川普外交高層對台灣與中國乃至亞洲不甚熟悉也欠缺注意,與我們在大選期間所聽聞的一致。川普在競選期間唯一一次提到台灣是在2016年10月31日,他在密西根州瓦倫(Warren)一場集會,談到產業外移導致美國人丟掉工作。當時他指出,有200個美國工人被汽車零件工廠裁員,而那些零件現在轉移到「中國、南韓和台灣」生產。 事實上,中國和台灣都沒有在川普競選時發表的外交政策綱領中被提到過。這份以《外交政策與擊敗伊斯蘭國》為標題的文件,似乎把這兩個主題等量齊觀。在針對伊斯蘭國的段落,只有埃及、利比亞、伊拉克和敘利亞被特別提起。而中國只有在「貿易」這段被提起,重點在於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貿易政策(以及對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評論),台灣則沒有被提及。 財政部長及貿易部長被提名人與中國關係密切 然而,諷刺的是被提名為財政部長的努欽(Steven Mnuchin)以其銀行家與投資人的背景確實有與中國打交道的經驗,但這點卻與當選總統的川普要對中國採取強硬的財政與貿易政策相矛盾。畢竟,努欽過去擔任合夥人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一直是美中關係最熱烈的支持者之一,且從中獲利。 美中關係最有力的推手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提供了操作模式。他啟動中美關係後,透過高盛等單位取得貸款,成立了季辛吉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一方面強化雙邊關係,一方面藉著讓美國客戶更容易與中國做生意而獲利。同樣的,擔任高盛亞洲主席的桑頓(John Thornton)也藉由替中國的主要國企安排交易而鋪好路,隨後在華府的布魯金斯研究所創辦了桑頓中國中心(the John L. …